no title

1

2

3

4

5

6

7

8

9

【香腸】

在眾多肉製食品中,香腸無疑是最具歷史、最受全世界喜愛的美食之一。回憶起來,在至今造訪的旅行地中,也都相遇了各地不同特色的香腸。

例如在德國慕尼黑遇到散發著香草香的白腸「Weißwurst」時,肉店老闆一再囑咐「趁上午新鮮的時候吃掉!」。而在愛爾蘭的B&B,店主親手製作的「黑布丁」則是用豬血製作的樸素而具有強烈味道的香腸。湄公河畔吃到的寮國香腸「sai oua」,是香料和香草充分發揮作用的一種,東南亞特有的清爽辣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還有在豬腸裡塞滿了粉絲、糯米、豬血的韓國米腸「sundae」,那是有啤酒相伴的美好回憶。同樣都是香腸,根據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材料、烹飪方法、吃法的不同都非常有趣,成為了我在旅途中不斷尋求的樂趣之一。

香腸的起源來自於避免浪費肉類,延長保存時間的智慧。在肉末中加入鹽和香辛料,填入腸衣的製作方法,經過漫長的歲月在各地得到了發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希臘詩人荷馬的敘事詩《奧德賽》,文中出現了將裝滿血與脂肪的山羊胃作為士兵攜帶食品的相關敘述。另外,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阿卡德文明留下的泥板文書中也有把肉末灌入腸衣製作料理的記載。在中國,乾燥的硬香腸-「臘腸」在西元420~589年的南北朝就已存在,455年的書中也記述了將肉填充至腸衣的製作方法。

在中世紀的歐洲,以14世紀波蘭王室的狩獵文化為背景,香腸的製造變得盛行起來,並主要透過燻製而得以保存。這種技術被現在的克拉考香腸「Krakowska」、蒜味香腸「Kielbasa」等波蘭經典香腸所繼承。同時,德國在1432年制定了關於圖林根烤香腸的相關法律,明文規定豬肉製作的香腸必須在製作的當天早上食用完畢,是對原材料和消費期限的具體規定,可以看出各個地區的香腸文化在製度方面也有著相應的發展。

在日本,一戰期間收容於千葉縣習志野俘虜收容所的1000多名德國士兵中,包括了卡爾·揚等5名香腸工匠,曾在收容所內製造香腸。他們的製腸技術得到了當時將香腸視為高營養食品的農商務省的關注,於是派遣了畜產試驗場的技師前往學習,接受了德式香腸制法的指導。不久,這項技術透過農商務省舉行的學習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的肉類加工業,成為了日本香腸製造史的開端。

了解到這樣的香腸史和地理特有的多樣性,漸漸地出現了想自製的念頭。話雖如此,一開始就嘗試灌腸的門檻太高,所以試著用保鮮膜製作了簡單的「仿香腸」。在豬肉餡中加入香草鹽和切碎的大蒜、黑胡椒後和勻,用保鮮膜包好並調整形狀。放入沸水中煮好後,用平底鍋煎焦色即可。不用說,剛出鍋的香腸新鮮美味,口中蔓延的肉汁和慢慢擴散的香草香味讓人回味無窮。這個過程讓我感到自己和作為常備食品誕生的香腸的歷史又走進了一步,重疊上旅途中的回憶,感到自己的香腸時光是如此的豐富!

小笠原陸兆的魚形鑄鐵鍋
https://www.shokunin.com/zh/rikucho/fishpan.html

參考資料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2%BD%E3%83%BC%E3%82%BB%E3%83%BC%E3%82%B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usage
https://de.wikipedia.org/wiki/Wurst
https://www.narashino-cci.or.jp/narashino_sausage/history/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3%82%BD%E3%83%BC%E3%82%BB%E3%83%BC%E3%82%B8
https://www.orangepage.net/recipes/301977 (參考食譜)
https://yonasato.com/column/food/detail/sausage_howtomake_280524/ (參考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