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20

151118 4960

151118 7853

151118 9922

151118 19237

【備前燒·一陽窯小碟】

時隔一年半才得以到貨的備前燒·一陽窯小碟。此次小碟的呈色相比之前愈發光亮,尺寸也增大了0.5cm。頗為適合盛放湯汁類的料理。

此外之前缺貨的香料研缽,Coffee Cone,酒杯,甜甜圈花瓶等商品也一起到貨了。

對日本·備前燒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品鑑!

一陽窯的小碟
https://www.shokunin.com/zh/ichiyou/plate.html
一陽窯的香料研缽
https://www.shokunin.com/zh/ichiyou/spice.html
一陽窯的Coffee Cone
https://www.shokunin.com/zh/ichiyou/coffee.html
一陽窯的酒杯
https://www.shokunin.com/zh/ichiyou/wine.html
一陽窯的甜甜圈花瓶
https://www.shokunin.com/zh/ichiyou/hana.html

150811-128

151118 647

a

眾所周知,暖氣和空調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古代的冬天應該是和現在一樣冷。沒有暖氣和空調,古人在冬天的時候是如何取暖的呢?

據『宋文鑑』記載,北方女真民族「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而飲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此處提到的炕,就是看東北小品時,常會出現的招待客人的火炕。東北有「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說法,可見東北人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中,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古人取暖除了火炕以外,最常見的是火盆。火盆裡放薪炭或柴火,燒以取暖。古人參照火盆的樣式,還發明了方便隨身攜帶的手爐。捧於手心,走到哪裡都可以取暖。

另一種古人取暖的便攜式工具是「湯婆子」,早在宋代便已出現。湯婆子一般由金屬製成,一直到現代,仍在被使用。榮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yutanpÖ捨棄了以往湯婆子外圍的減壓凹凸設計,改造成流暢的圓弧造型。與現代家居配合使用,美觀又環保。

Ceramic Japan的yutanpÖ
https://www.shokunin.com/zh/ceramicjapan/yutanpo.html

151118 2570

151118 2579

151118-7516

151118-7547

【冬至吃什麼】

今天是冬至,冬至是北半球一年當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在北方,冬至這一天有吃餃子的習慣。據傳冬至吃餃子與冬寒時期的張仲景有關。醫聖張仲景在冬至那天免費給百姓們分發“祛寒嬌耳湯”,幫大家祛除寒冷。後人為了紀念他,便養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慣。除了吃餃子,北方許多地方也流行吃餛飩。

而江南一帶則有吃湯圓的習慣。另外,潮汕地區的人流行吃甜丸,香港人則流行吃雞。冬至的食文化可謂是非常多樣。

入手一個青龍窯的缽盂,餃子,餛飩,湯圓,甜丸,亦或是雞。統統可以輕輕鬆松裝下,美美的吃起來。

參考產品鏈接:
https://www.shokunin.com/zh/seiryu/hachi.html
https://www.shokunin.com/zh/koishiwara/mame.html
https://www.shokunin.com/zh/hasami/plate.html

IMG_6236

IMG_2637

IMG_2638

IMG_6242

IMG_6243

IMG_6246

【築地本願寺】

1617年創建的淺草·西本願寺,乃是京都西本願寺的別院。1657年3月2日江戶發生了「明歷大火」,大火持續了2天江戶城三分之二的區域被燒毀。之後江戶幕府賜予了位於現在稱為「築地」的區域重新修築寺廟。「築地」即為人工填充築造的土地。現在叫作「築地本願寺」的寺名便來源於此。然而不幸的是1923年關中大地震中築地本願寺的本堂再次被焚燒殆盡。

1934年由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伊東忠太先生重新設計修築。其風格上突破了日本傳統寺廟木造建築,而是模仿古代印度佛教的石柱樣式,鋼筋混凝土構造,且融入了教堂的彩色玻璃等元素。空間佈置上也擺放了獅,象,猴,牛,馬,鳥等寫實風格石雕像。

於此也簡略地介紹一下位於上海的西本願寺別院和本願寺台灣別院的情況。

上海·西本願寺,原名日本西本願寺上海別院。1931年由日籍建築師岡野重久設計,島津工作室承建。風格上為仿日本西本願寺式樣,呈印度佛教建築特徵。壁面等處亦刻有獅子,大象,禽鳥花草紋等佛雕。

本願寺台灣別院,1896年先是修建了「本願寺布教所」,後1929年改稱為「台灣別院」。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台灣別院」。

請參照如下照片閱讀,圖一,築地本願寺。

參考資料: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7%AF%89%E5%9C%B0?fbclid=IwAR3UQaGw4uQKvTsLRXvyv5WHkMoBjcjgG76UR6tPrLvkzxssRdi2mNcHE18#%E5%9F%8B%E7%AB%8B%E5%9C%B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9C%AC%E6%84%BF%E5%AF%BA_(%E4%B8%8A%E6%B5%B7)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9C%AC%E9%A1%98%E5%AF%BA%E5%8F%B0%E6%B9%BE%E5%88%A5%E9%99%A2
https://tsukijihongwanji.jp/

151118 3428

151118 2499

151118 1786

151118 5168

151118 11705

【一鍋上菜之·雪平鍋或行平鍋】

富田唯介撰寫的『雪平鍋ひとつでラクうま和食』,中文翻譯為『雪平鍋無油料理:從煮物到甜點』中這樣寫道,「親切是雪平鍋的氣質,好用實用才是廣為流傳的關鍵原因。」或許更準確地說,對燉煮為主要烹飪方式的和食來說雪平鍋是再好用不過的鍋子了。

關於雪平鍋,最初為伊賀燒的陶土鍋,無蓋敞口,兩邊有導流口。而木柄,鍋身施以白雪般的凹凸錘紋的鋁製鍋則是昭和20年(1945)後大眾普及使用的設計了。目前市場上販賣的材質有陶土,鋁製,銅製,不銹鋼等等。使用性能上單手操作,導熱快,耐用結實,價格實惠,傾倒方便。

而有關名字為「雪平鍋」亦是「行平鍋」的爭論,藉此深究一番。首先是從日語發音上來講,「雪平」和「行平」皆讀作「ゆきひら」,同音字。

其二寫作「雪平鍋」有諸多說法。取「雪」,一說是熬煮的米粥宛如雪粒。二說是錘目模樣,看似雪花般。錘目是來自西亞的金屬工藝手法,唐朝出土的金屬工藝品中常能見到。而錘目紋不僅僅是出於美飾效果,其實用功能則是增大受熱面積,加強導熱性能 和耐用強度。

其三寫作「行平鍋」還是「湯気平」。

「行平」二字出自在原行平(818-893年)。在原行平是平安時代的和歌家,其弟便是日本傳說中的美男子,在原業平。

而其父·阿保親王乃是平城天皇的第一皇子。平安初期810年平城天皇和嵯峨天皇之間發生皇位之爭,史稱「藥子之變」或「平城太上皇之變」,以平城天皇隱退而告終。但阿保親王卻被牽連左遷為太宰權帥,直至平城天皇去世後才得以返回京都。此後826年阿保親王的兒子行平·業平被賜予「在原」朝臣姓,降為臣籍。

此後在原行平被流放至須磨,即目前的神戶市須磨區域。(須磨在平安時代是懲罰較輕的流放之地)而有關「行平鍋」名字由來的傳說之一是,在原行平在須磨海岸偶遇用土鍋燒製鹽巴的海女,看見鍋中海水沸騰熱氣滾滾冒出,故而取名「湯気平」,日語發音同為「ゆきひら」。而漢字改寫為「行平鍋」,可理解為古代的名人效應之舉。

此外江戶時期大田南畝的『一話一言』(隨筆)中亦有言及「行平鍋」。天明(1781-89年)作為一人份使用的土鍋「行平鍋」逐漸代替鑄鐵鍋使用普及開來等記述。

松山陶工場的加熱雪平土鍋
https://www.shokunin.com/zh/matsuyama/
中村銅器製作所的銅製雪平鍋
https://www.shokunin.com/zh/nakamuradouki/yukihira.html

參考資料:
https://bit.ly/3nqIJQ0
https://bit.ly/2J0QP30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9C%A8%E5%8E%9F%E8%A1%8C%E5%B9%B3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9C%A8%E5%8E%9F%E6%A5%AD%E5%B9%B3#/media/%E3%83%95%E3%82 %A1%E3%82%A4%E3%83%AB:Sanj%C5%ABrokkasen-gaku_-_7_-_Kan%C5%8D_Tan%E2%80%99y%C5%AB_-_Ariwara_no_Narihira_Ason.jpg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9C%A8%E5%8E%9F%E8%A1%8C%E5%B9%B3#/media/%E3%83%95%E3%82 %A1%E3%82%A4%E3%83%AB:Ariwara_no_Yukihir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