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40968241

【西川登竹工藝的日式冷蕎麥麵竹抽屜】

夏天的餐桌上,少不了清涼的麵食。為了緩和炎熱,素麵、冷烏龍麵、冷蕎麥麵出場的機會一定會隨之增加。此時可以透過使用竹抽屜,為餐桌營造出涼爽的氛圍。

西川登竹工藝的冷蕎麥麵竹抽屜是件非常容易融入日常生活的工藝品。它的美觀與功能,使用越久越能切身感受。拿起竹抽屜,你會發現竹子纖維的絕妙編織,輕盈而柔韌。過水後,竹子的顏色會加深,就像呼吸一樣展現出自然的質感。每一次的觸摸與使用,都能感受到工匠們手工技術的細膩。

與塑膠製品相比,竹抽屜的材質會更好地吸收多餘的水分,因此蕎麥麵不會黏在一起,並且適度緊縮。這樣麵條很難變坨,保持原有的風味,使口感大大提升,就像是專業麵館的味道。另外,竹子的溫馨感能夠襯托出料理的外觀,更加勾起食慾。竹抽屜底部有支腳,讓排水通暢而保持清潔。這些良好的使用感,都是工匠們高超的手工藝得以實現的。從竹材的選定到編織,都由經驗豐富的工匠們親手完成,造就了結實又柔韌的竹抽屜。

說起冷蕎麥麵竹抽屜,大家容易認為它是個專門性很強的工具,實際上是能夠廣泛用於其他料理的。例如保存蔬菜和水果,特別是在夏季餐桌上,有助於保持食品新鮮。用來盛裝飯糰、天婦羅、下酒菜的毛豆等料理也很適合。特別是用於飯糰,它的通氣性可以防止飯糰變粘,保持鬆軟。讓人感到涼爽的外觀再適合不過夏天的餐桌了,竹工藝品特有的魅力充分得以呈現。

常年使用的話,最初顏色明亮清爽的竹子,會漸漸變成富有韻味的琥珀色,這正是竹子隨著時間而成長的表現。如果處理得當,竹抽屜是可以使用20年以上的。能夠一邊保養一邊共同度過歲月的工具,稱得上是陪伴人生樂趣的工具吧。

竹抽屜不僅可以美觀地盛放蕎麥麵和烏龍麵,還可以活躍於控水和食材的保存,越長久使用越能夠切身感受到它的魅力。另外,環保的材質,能為永續的生活做出貢獻,也是重要的特質。望您也來親身感受一下將傳統工藝融入日常生活的樂趣。

西川登竹製程的日式冷蕎麥麵竹抽屜S
https://www.shokunin.com/zh/nishikawanobori/soba.html
展賣店舖的介紹
https://www.shokunin.com/zh/showroom/

S__180862980

S__180862981

S__180862982

S__180862983

S__180862984

S__180862985

S__180862986

【小樽建築漫步】

各位,已經開始考慮夏季的旅遊計畫了嗎。旅行的樂趣多多,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參觀歷史性建築。說起歷史性建築物,或許有人認為都是些發生了重要歷史事件的場所,但我喜歡的是那種從容地、自古遺留在當地的美麗建築。古老的建築記憶著那個地區的歷史,促使人們去聯想到當時的日常生活。我很喜歡想像在那裡、每一天都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與智慧型手機萬能化的現代生活不同,那不是一個想要什麼就能隨時買到什麼的時代。人們是怎麼建造它的?不只是整體外觀,窗框與柱樑的修飾、顏色選配等等細節,都構成著建築物的魅力。沒錯,整個空間都是量身訂製的。當時的技術、美感意識以及工匠們的氣魄是令人感動的,我感覺到那裡存在的,是一種無法僅靠照片就能充分錶達的空間之美。

很久以前得到的一本書,名為《小樽建築散步》。查看封底,出版於2009年。隨手翻閱後,發現小樽展賣店舖所在的協和濱大樓也刊於其中,才知道這棟大樓創造當時的名字叫做島谷商船濱大樓。書中共記載了87座建築,但是,時光的流逝是可怕的,一些出版當年內附店舖而可以自由進入的建築,有的現在已不能參觀,更多的已經發生了變化。我有點悲傷,認識到了永恆不復存在、體驗古老建築的機會是具有時限的事實。

協和濱大廈的魅力在於沉穩厚重的質感和淡灰色調的外壁、還有那令人陶醉的拱形窗框,呈現著一種古典而纖細的美麗。一樓的玄關周圍使用了花崗岩裝飾,出入口上方的幾何圖案裝飾內斂而優雅。小樽展賣店舖位於大樓頂層,剛好是拱形窗戶的房間,可以近距離看到當年留下的木製窗框和老玻璃。您可以打開一樓入口右側印有「OFFICE」字樣的玻璃門來到四樓。在攀登樓梯的過程中能夠看到的中央扶手等等,也是值得一看的細節。其實在昭和初期的建築物中,四層樓高的大樓本身已是很少見的。在這個能夠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空間裡,我們精選了充分體現工匠技能的日本製工藝品,歡迎您在建築漫步時來一同體驗。

小樽展賣店鋪
https://www.shokunin.com/zh/showroom/otaru.html
小樽市指定歷史性建造物
https://www.city.otaru.lg.jp/docs/2020101500269/

no title

1

2

3

4

5

6

7

8

9

【香腸】

在眾多肉製食品中,香腸無疑是最具歷史、最受全世界喜愛的美食之一。回憶起來,在至今造訪的旅行地中,也都相遇了各地不同特色的香腸。

例如在德國慕尼黑遇到散發著香草香的白腸「Weißwurst」時,肉店老闆一再囑咐「趁上午新鮮的時候吃掉!」。而在愛爾蘭的B&B,店主親手製作的「黑布丁」則是用豬血製作的樸素而具有強烈味道的香腸。湄公河畔吃到的寮國香腸「sai oua」,是香料和香草充分發揮作用的一種,東南亞特有的清爽辣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還有在豬腸裡塞滿了粉絲、糯米、豬血的韓國米腸「sundae」,那是有啤酒相伴的美好回憶。同樣都是香腸,根據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材料、烹飪方法、吃法的不同都非常有趣,成為了我在旅途中不斷尋求的樂趣之一。

香腸的起源來自於避免浪費肉類,延長保存時間的智慧。在肉末中加入鹽和香辛料,填入腸衣的製作方法,經過漫長的歲月在各地得到了發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希臘詩人荷馬的敘事詩《奧德賽》,文中出現了將裝滿血與脂肪的山羊胃作為士兵攜帶食品的相關敘述。另外,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阿卡德文明留下的泥板文書中也有把肉末灌入腸衣製作料理的記載。在中國,乾燥的硬香腸-「臘腸」在西元420~589年的南北朝就已存在,455年的書中也記述了將肉填充至腸衣的製作方法。

在中世紀的歐洲,以14世紀波蘭王室的狩獵文化為背景,香腸的製造變得盛行起來,並主要透過燻製而得以保存。這種技術被現在的克拉考香腸「Krakowska」、蒜味香腸「Kielbasa」等波蘭經典香腸所繼承。同時,德國在1432年制定了關於圖林根烤香腸的相關法律,明文規定豬肉製作的香腸必須在製作的當天早上食用完畢,是對原材料和消費期限的具體規定,可以看出各個地區的香腸文化在製度方面也有著相應的發展。

在日本,一戰期間收容於千葉縣習志野俘虜收容所的1000多名德國士兵中,包括了卡爾·揚等5名香腸工匠,曾在收容所內製造香腸。他們的製腸技術得到了當時將香腸視為高營養食品的農商務省的關注,於是派遣了畜產試驗場的技師前往學習,接受了德式香腸制法的指導。不久,這項技術透過農商務省舉行的學習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的肉類加工業,成為了日本香腸製造史的開端。

了解到這樣的香腸史和地理特有的多樣性,漸漸地出現了想自製的念頭。話雖如此,一開始就嘗試灌腸的門檻太高,所以試著用保鮮膜製作了簡單的「仿香腸」。在豬肉餡中加入香草鹽和切碎的大蒜、黑胡椒後和勻,用保鮮膜包好並調整形狀。放入沸水中煮好後,用平底鍋煎焦色即可。不用說,剛出鍋的香腸新鮮美味,口中蔓延的肉汁和慢慢擴散的香草香味讓人回味無窮。這個過程讓我感到自己和作為常備食品誕生的香腸的歷史又走進了一步,重疊上旅途中的回憶,感到自己的香腸時光是如此的豐富!

小笠原陸兆的魚形鑄鐵鍋
https://www.shokunin.com/zh/rikucho/fishpan.html

參考資料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2%BD%E3%83%BC%E3%82%BB%E3%83%BC%E3%82%B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usage
https://de.wikipedia.org/wiki/Wurst
https://www.narashino-cci.or.jp/narashino_sausage/history/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3%82%BD%E3%83%BC%E3%82%BB%E3%83%BC%E3%82%B8
https://www.orangepage.net/recipes/301977 (參考食譜)
https://yonasato.com/column/food/detail/sausage_howtomake_280524/ (參考食譜)